左虎平:巫宁坤先生《一滴泪》,就是一部中国的《古拉格群岛》
一连好几天我都在看巫宁坤先生的回忆录《一滴泪》,读罢,心情久久沉浸在那个残暴而令人哀伤的时代,徘徊在那个忠诚、坚贞而令人倍感寒夜中温暖的家庭每一个人的心灵,感动也好,愤懑也好,泪水不能抑止。我不知不觉中感觉巫宁坤先生的《一滴泪》,就是一部中国的《古拉格群岛》。 《古拉格群岛…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巫宁坤:腥风千里扬州路
巫宁坤 我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一九二〇年出生在彩衣街老宅,直到三七年逃难才离乡。小时候,我并不觉得家乡有什么好。一道破破烂烂的城墙,一条条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街道,弯弯曲曲的一人巷,堆满街头巷尾的垃圾,有什么好?什么“三分明月二分在扬州”,什么“烟花三月下扬州”,什么“二十四…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巫宁坤:孤琴
巫宁坤(1920年9月 — 2019年8月10日) 巫宁坤先生与夫人李怡楷 之子期宿来 孤琴候萝径 ——孟浩然 去年,北京的朋友们听说我又要来美国,都以为我会到纽约或芝加哥那种繁华的大都市去。一听说我只不过是要到中西部一个小城里的小学院去,我的好朋友们…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伯特兰·罗素:关于中国的种种疑问
田瑞雪/译 【1920年,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应梁启超之邀来华讲学,这是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盛事。然而,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胡适对罗素的来访却态度冷淡,且曾一度对罗素的学术观点持质疑态度。 罗素在中国讲学近十个月后,出版了对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胡适:不以别人的脑子为脑子
(这是北京大学1946年开学典礼的通讯报导。原在杭州《浙江日报》1946年11月1日、2曰、3曰连载。其中记录了胡适校长在北京大学1946年复员后10月10曰在北平的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三十五年双十节的上午,国会街北大第四院里面聚集了二千多学生,有些在看北大复员学生所贴的…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邵燕祥:鼓掌的历史
我不是要考据鼓掌的源流,虽然我认为礼仪方面的形体语言,考证起来一定也很有趣,但我学养不足,无力及此。邓拓就论证过传统的作揖优于舶来的握手,至少在减少疾病传染上有它的优越性。传统妇女的万福和请安,也是同理,够卫生标准的。而洋人动辄拥抱、亲吻,即令没接吻即嘴对嘴地相亲,单是吻吻前额,…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丹向苏:苏轼写给亲人的词
我从苏盲到苏粉,被东坡的才情打动,更被他的学识文采征服,人生境界折服。既然上到了粉丝的级别,总觉得该有所行动才能表达对苏老的敬意。为了挑战自己,一天突发雄心,要把他的300多首词背下来。最近突破了100首,捡个专题做个小结,也算是对自己的鞭策和鼓励。 作为60后,本人古文基…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华夏诗苑】海子:诗九首
▍ 《亚洲铜》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爱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木心:生活嘛,庸俗一点,艺术,很高超,没那么便宜
不要讲文学是崇高伟大的。文学可爱。大家课后不要放弃文学。文学是人学。至少,每天要看书。我是烧菜、吃饭、洗澡时,都会看书。汤显祖,鸡棚牛棚里也挂着书,临时有句,就写下来。 电视尽量少看。 西方人称电视是白痴灯笼。最有教养的人,家里没有电视。最多给小孩子看看。电视屏幕越来…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木心:上海赋
本篇的最初一念是,想到“赋”这个文体已废弃长久了。“三都”、“二京”当时算是“城市文学”。上海似乎也值得赋它一赋。 古人作赋,开合雍容,华瞻精致得很,因为他们是当作大规模的“诗”来写的(“赋者,古诗之流也”),轮到我觊觎这个文体,就弄得轻佻刻薄,插科打诨,大失忠厚之至的诗道…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孤山:“丝绸之路” 一一 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读书随感
几个月前,第一次路过亚马逊的实体店,有店员门口把守,不能直接进入,交通管制,顾客要排队等待,有人出才能进入店内。进店后,我对其他商品没有兴趣,去书摊边上转。翻了几本书想买下,边上同去的孩子说,她公司每个季度给员工30美元买书,她可以把它们买下,让我先看。 第一本书是由作者彼…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丹向苏:苏家水调后人唱
水调歌头是苏轼钟意的词牌,在其它词作里时有提及,如“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虞美 人 有美堂赠述古),“有书仍懒著,水调歌归去” (菩萨蛮 买田阳羡吾将老),“菰黍连昌歜,琼 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 (南歌子 游赏),他自己也填了四首。 写于 1076 的“水调歌…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鲁迅:灯下漫笔
一 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了。至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想来,除了多少对…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木心:夏明珠
在我父亲的壮年时代,已婚的富家男主,若有一个外室,舆论上认为是“本份”的。何况世传的邸宅座落于偏僻的古镇,父亲经营的实业,却远在繁华的十里洋场;母亲、姐姐、我,守着故园,父亲一人在大都市中与工商同行周旋竞争,也确是需要有个生活上社交上的得力内助,是故母亲早知夏明珠女士与父…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方方:德国老太玛尔塔
【原刊编者按:著名作家方方,在疫情期间写的“封城日记”每天在网上发布,引起无数读者追看。如著名评论家鲁枢元所说:这些文字读来绝不轻松,对身罹祸患的普通民众来说,那是感同身受、相濡以沫,是贴身的陪伴与贴心的慰藉;对于我们这些风暴边际的旁观者来说,则是警策,是棒喝,是剜心的疼痛……大…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丹向苏:苏粉之前是葛粉 苏词葛艺两相悦
这两年来一头栽在苏井里,似乎忽略了对 Glenn Gould 的一往深情。这几天不知何故又燃烧起对 这位钢琴奇才的热爱,一发不可收,非用文笔不足以抒发。 知道 Glenn 的名字当然是在来到多伦多之后。有天不经意在网上看到一张英俊的面孔,旁边写着 钢琴奇才,世界闻名,等等,…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柳士同:萨特和加缪
1980年4月15日,存在主义大师让·保罗·萨特与世长辞,大约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的知识界掀起了一股“萨特热”。相比之下,阿尔贝·加缪虽也被不少人所推崇,但其热度远不如萨特。两位大师的著作,我虽也涉猎过一二,但确实知之不多;就印象而言,我似乎更喜欢比萨特年轻七八岁,却又早萨…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贾平凹:永远不能让狗说人话
狗其实不是忠诚,是以忠诚的模样来接近人的各个家庭里窃取人私密的特工。这个社会之所以还安然无恙,仅仅是因为狗什么都掌握着,但它不会说人话。 01 西安城里,差不多的人家都养了狗,各种各样的狗。每到清晨或是傍晚,小区里、公园中、马路边,都有遛狗的。人走多快,狗走多快;狗走…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林语堂: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
我不梦见周公,也很久了。 我现在不做大梦,不希望有全国太平的天下,只希望国中有小小一片的不打仗,无苛税,换门牌不要钱,人民不必跑入租界而可以安居乐业的干净土。 我不做梦,希望国中有数座百万基金堪称学府的大学,我只希望有一个中国人自办的成样的大学,子弟不进洋鬼学校而有地…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华夏文摘】谷言午:西撒哈拉与加那利群岛:三毛的远方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这首曾经家喻户晓歌曲中的远方,西撒哈拉,并无寻常的诗情画意。甚至没有像样的旅游景点,却成为了许多华人旅行者心神向往之地。只因曾经在此流浪多年的作家三毛,特立独行,悲天悯人。把生活的琐碎,眼前的苟且,变…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