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邺:书边人生(29)
《墨经中的数学核物理学》,方孝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我进书店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不买本书不甘心。一般总要找到一本愿意买的书才肯离开。这个习惯好坏参半。说它好,我可以买到一些让我惊喜的书;说它不好,有时因为非买一本才离开,结果有时会发现买回的书并不让我满意…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杨建邺:书边人生(30)
《玻尔研究所的早年岁月》,P. 罗伯森著,杨福家等译,科学出版社,1985年,2. 20元。 为了买P. 罗伯森这本《玻尔研究所的早年岁月》,我从学校的书店找起,一直找到武昌三个新华书店,还跑到汉口两个新华书店,最后还是一无所获。我还是不肯罢休…… 现在开始讲我买…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杨建邺:书边人生(31)
《起源》,欧文•斯通著,孙强、叶笃庄译,三联书店, 1985年。 我第一次知道美国著名传记小说作家欧文•斯通(Irving Stone,1903—1989)是1986年7月9日。那一天我与妹妹杨锋在校园里散步,在校内一个书摊上发现斯通写的《起源:达尔文生平传记小说》,我…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杨建邺:书边人生(32)
《人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英)罗素著,张金言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 在书上记载购书日期和地点,以及购书时的情形,是我一直坚持的习惯。平时没觉得,写这些文章时才发现,这么做的好处真是太大啦。 时间流逝,记忆日渐模糊。每本书在哪里买的,我可以记得很清楚,…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杨建邺:书边人生(33)
《打赌集》,契科夫著,汝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我很早就喜欢阅读俄罗斯文学家契诃夫的著作,但具体什么时候开始的,确实记不起来了。我估计是1954年复员到武汉15中读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睏”、“变色龙”、“普里希别耶夫中士”、“苦恼”和“打赌”等篇目,尤其是…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伊塔洛·卡尔维诺:黑羊
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家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家里偷,依次下去,…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梁实秋:人生三部曲之孩子、中年、老年
梁实秋先生 孩子 兰姆是终身未娶的,他没有孩子,所以他有一篇“未婚者的怨言”收在他的“伊利亚随笔”里。他说孩子没有什么稀奇,等于阴沟里的老鼠一样,到处都有,所以有孩子的人不必在他面前炫耀。他的话无论是怎样中肯,但在骨子里有一点酸——葡萄酸。 …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解忧历史:有水平的一首回文诗,正着读是诗,倒读却是词
品读唐诗宋词的韵味,只把沸腾的陈词滥觞装进喉咙还远远不够,仅靠一副傲然无屈的风骨去嗅还远远不够——来自时光深处的古典之美必须要用古典的方式去品尝!唐诗宋词,就像寒月照进冷梦的那一丝暖芒,就像夏日倒进浓烈的那一杯清凉,在你暌别之前,它能够唤醒你,让你看清楚这个保持了千年的世界依旧那…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写了一个不肯长大的人。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所以他就成了个侏儒。这个故事太过神奇,但很有意思。人要永远做小孩子虽办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办到的。 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梁实秋:如何优雅地骂人
梁实秋先生 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骂人的人。骂人就是有道德观念的意思,因为在骂人的时候,至少在骂人者自己总觉得那人有该骂的地方。何者该骂,何者不该骂,这个抉择的标准,是极道德的。所以根本不骂人,大可不必。骂人是一种发泄感情的方法,尤其是那一种怨怒的感情。想骂人的时候而不骂,…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王小波:思维的乐趣
二十五年前,我到农村去插队时,带了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奥维德的《变形记》,我们队里的人把它翻了又翻,看了又看,以致它像一卷海带的样子。后来别队的人把它借走了,以后我又在几个不同的地方见到了它,它的样子越来越糟。我相信这本书最后是被人看没了的。现在我还忘不了那本书的惨状。 插队…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江岩声:茨威格同亡之妻洛特
洛特是茨威格的第二任妻子,生于1908年5月5日,波兰的卡托维兹,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经营一家五金批发店,母亲出自法拉克福的一个拉比家庭。洛特家里说意第绪语,但她的母语是德语。她英文很好,还有些法语基础,在职业学校学过双语秘书专业,速记和打字效率很高。1934年,茨威格在伦敦租下…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柳士同:作为文学遗产的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乃是古人留下的文学遗产,历来都为国人所珍视;即使在那些强调“厚今薄古”的年代,唐诗宋词依然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稍有文化的家庭,从孩子牙牙学语起,父母、祖父母都少不了教他们诵读几首;文化人中喜欢写旧体诗词的,亦不鲜见。但是,倘若过度抬高,并以古典诗词的成就来贬损和否定百年新诗…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阿城:鲁迅这”硬骨头”为什么老要走?
阿城漫画像,1985年 【原编者的话:阿城生而有幸,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不幸的是,因为影人父亲对艺术信念的执著,早早在政治因袭之中体会到身份有别、逆来顺受的道理。几十年辗转南北、深入村野的经验,也构筑出阿城的世俗空间。 在阿城看来,世俗是中国文化的宿命,追根究底,那些所…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王小波:工作与人生
【原编者按:有的人喜欢自己的工作,有的人不喜欢,还有的人态度模糊,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对于工作与人生的关系,王小波说:“人从工作中可以得到乐趣,这是一种巨大的好处。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在王小波去世22周年之际,分享这篇文章给大家,希望每个人对自己的认知都能更清楚。】 …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娜塔莎:改造语言是为了消灭思想——《1984》启示录
今天咱们说一下语言改造的问题。本来想昨天说的,一想太过于煞风景,煞风景总是很讨人嫌的。但今天节过完了,各位该腻的也腻过了,咱们来一点冷酷的东西醒醒脑,就像过年吃多了大鱼大肉,回来吃点咸菜去去腻。 《1984》很多朋友都看过,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作品。在看这部小说之前,…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怡光:诗魂墨宝
中国诗词,毫无疑问是世界文化殿堂中最灿烂的瑰宝之一。 谈中国诗词,人们便会提到“李杜苏辛”,即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他们是中国诗词大家中的翘楚,他们的作品和人格,无愧把他们置于中国诗词的代表的地位。熟悉了他们的作品,对中国诗词会有提纲挈领之感,会把中国诗词这座金山的魅力,从…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阿克顿勋爵:论国家
侯健,范亚峰/译 一.国家的观念 国家是自由得到充分保障以制约政府和过分理想化的民众安全之所。 结社权要先于现实中的国家而存在。国家是从社团发展而来的,而且它镇压那些在某种程度上旨在反抗它的人们。更进一步讲的话,所有的社团在国家之中要获得政府的许可才能存在,这说…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资中筠:高山流水半世谊
想写这篇文章已有十多年,但沉吟至今,皆因俗念未消:宗璞是著名作家,我怕有附骥之嫌——“我的朋友×××”之类;如实写知交之由又怕落互相标榜之讥。现在彼此都已步入晩年,她以病弱之躯,还在如蚕吐丝,勉力完成她的鸿篇巨制。近见茅盾奖榜上有名,还有不少评论文章,…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沈从文:中国人的病(1935年)
【原转发者按:在媒体的广泛宣传和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里,沈从文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几首情诗、一段浪漫情史,以及著名的《边城》故事。世人皆知鲁迅是批判现实的匕首、投枪,沈从文却好像被塑造成了一个不关心世事的风流才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曾经发表过很多非常有见地的杂文和社会评论。 …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