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不淡定的中国人
如果你起个大早,赶到邮局烧头炷香,柜台前即使只有你一个人,你也休想能从容办事,因为柜台里面的先生小姐忙着开柜子,取邮票文件,调整邮戳,这时候就有顾客陆续进来,说不定一位站在你左边,一位站在你右边,总之是会把你夹在中间。夹在中间的人未必有优先权,所以,三个人就挤得很紧,胳博粗、个子…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华夏文摘】喵喵妈:我读张火丁
起 因 四月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世界日报》的世界周刊封面上看到了张火丁9月初要来纽约的林肯表演艺术中心演出全本京剧《白蛇传》和《锁麟囊》的消息。从此,我家LD就没得安生,因为我隔些天就会问他一声,票买到了没有。我等得那叫一个心焦,是因为生怕错过这个张灯送戏到家门…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喵喵妈:纽约观灯
有人把张火丁这次到北美的演出与1930年梅兰芳大师到美国的演出相提并论,认为二者对于京剧艺术走向世界具有同等的划时代意义。对于这个我所知甚少,不敢妄然置喙。但是张火丁此行给见多识广的纽约带来了不小的轰动确实是一个事实。刚开始看到演出广告时我还有些担心:这个来自中国的演出——还是比…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惠勒:物理学的阴影
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是一位关注实在本性的物理学家,他继承了哥本哈根学派的传统,并把这一学派的思想推到了极致。在惠勒看来,物理学和哲学之间并无截然分明的界限。他说:“我无法阻止自己去琢磨存在(existence)之谜。从我们称之为科学根本…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张隆溪: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杨绛先生的新著《我们仨》,标题十分醒目,书中记叙她和钱钟书先生及女儿钱瑗一家三口的生活,最近由三联书店在国内出版,在香港则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刊印了繁体字本。[杨绛,《我们仨》(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3)。以下引用此书均据此版本,并在文中注明页码。] 这本书从一九三五年杨绛与钱…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周晋:从刘欢等三人唱《国际歌》说起
YouTube上有刘欢、莫华伦、廖昌永三人在人民大会堂合唱《国际歌》的视频,是我喜欢听的保留歌曲之一。活到这么大的年纪,早已没有了什么“革命激情”,但就是喜欢听这首歌。究其原因,小时候接受的灌输和洗脑固然“功不可没”,也因为我喜欢听慷慨激昂、节奏感强烈的歌曲;刘欢等三人唱得好、乐…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华夏文摘】老钱:巴洛克艺术之父——卡拉瓦乔
【缘起】我来CND的论坛有几年了。发现论坛上有三种讨论:一是意气、意见之争;二是意识形态之争;三是以学习和交流为目的的讨论。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参加讨论的,因此收获不小。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静下心来写自己的读书心得,即能充实自己,又能与大家分享,有人讨论也好,没人讨论也没事,自我…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伊人:孤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质
《百年孤独》这部巨著,从我第一次翻开到今天全部读完,其中的间隔已有二十六年。刚开始的时候觉得看不懂,可能是故事太复杂,叙事方式太特别,书中人物的名字太长难以记忆,而且每个人的名字(一个家族中的)又如此相似,简直分不清谁是谁。到今年重新拿起来再读,慢慢地细细地阅读,才发现其故事之精…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梁实秋:不淡定的中国人
如果你起个大早,赶到邮局烧头炷香,柜台前即使只有你一个人,你也休想能从容办事,因为柜台里面的先生小姐忙着开柜子,取邮票文件,调整邮戳,这时候就有顾客陆续进来,说不定一位站在你左边,一位站在你右边,总之是会把你夹在中间。夹在中间的人未必有优先权,所以,三个人就挤得很紧,胳博粗、个子…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舒婷: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
手扶着窗棂,我的心突然发疼。这是一个普通的夜,白天刚下过阵雨。风特别湿潮。犹如海的呼吸,轻悄地穿过荒芜的花园,抚摸了我一下,脸上一阵凉意。 是什么使眼睛发潮?为什么会想起你?窗外黑黝黝的屋脊,像几条卧鲸。深深浅浅的灯光,似乎要从万千人生故事中,泄露一点什么消息。好比一本书的…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UnBelDi:痴人妄语- -由有关肖斯塔克维奇的一桩公案说起
底特律交响乐团这周演奏了肖斯塔克维奇的第十交响曲。像往常一样,乐团指挥斯莱特金每场都要给个简短的开场白。讲到肖氏的第十交响曲,他说该曲作于一九五二年,表达了对斯大林暴政的不满。俺虽然看乐谱如读阿拉伯文大字不识一个,但知斯大林是五三年死翘翘的。斯莱特金指挥引用他人的说法指肖氏这首曲…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华夏文摘】维立:从The Photograph看小说的尴尬
最近,我因为偶然的原因读了Penelope Lively的回忆录Dancing Fish and Ammonites。这是我第一次读Lively的书,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个人。Lively是个80多岁的英国老太太,在美国不算很出名,但在英国是很有影响的作家。这本回忆录是她对自己八十年…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华夏文摘】思羽 :从电影《远离尘嚣》看哈代小说的女主们
一 五月看了新拍的电影《远离尘嚣》,觉得这是哈代作品里最轻松愉快的一部。 电影一开场,头十几分种英国乡村的画面,就美得摄魂心魄:威塞克斯绿草如茵、辽阔无边的草原;金色的、贮满丰收的谷仓;剪羊毛后的欢宴;篝火旁孤独的牧羊人。农场四季的田园牧歌,自然、生动、纯美、澄澈、鲜活。…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江岩声:《浪淘沙-北戴河》中的隐情:丧高岗之痛
在老毛诗词里,《浪淘沙-北戴河》是个异数。盖老毛写诗,喜大话,爱豪情,无论情势怎样危险,无望,他都能找出话来给自己打气。例如,长征到了六盘山,从江西出发的十万人马,只剩下六千残兵败将,还是背信弃义,从张国焘的地盘上,很没面子地不辞而别,偷逃出来的。到了这步田地,老毛还能写出“天高…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江岩声:《考城隍》里的善恶赏罚
《聊斋志异》的第一篇是《考城隍》,其主题从故事表面看,是赞美孝顺:主人公宋焘因孝顺多活了九年。但这和宋焘在考卷上写的“有心为善,虽善不赏”相矛盾:宋焘有心为善(孝),应该不赏,而阎王却赏了他九年阳寿。也就是说,《考城隍》不是在赞美孝顺,而是在讽刺“以孝为先”。“孝”字一当头,不但…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华夏文摘】江岩声:试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大海的意象
新诗100年来,寥寥几个仅存硕果中,除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最为今天的人们咏叹的,大概就是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据说曾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后来又被抽掉,因为不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海子是自杀身亡的,老师必得向少年维特们解释自杀,但活着的人们有谁真的明白自杀?也太难为那些老…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章凝:郎朗,热情,与皇帝
一 被誉为现代中国钢琴王子的郎朗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公众人物,赞誉者将其和20世纪世界顶尖钢琴大师相提并论,但基本上提不出令人信服的专业事实依据支持此观点;贬低者对他不屑一顾,又总是将诟病的矛头指向其若干政治表现及演奏风格,诸如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也不是真正以音乐为论据。郎朗…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江岩声:从《考城隍》里的张生看小说配角人物的设置
小说里的次要人物,或者说配角,常常具有头等重要性,例如《黄金时代》里的陈清扬。正是这个皮肤白皙,乳房高耸,敢做敢为,26岁的女医生,消解了主人公王二的流氓气,提高了作品的格调。《考城隍》里的张生,也是这样具有头等重要性的配角。因为是配角,蒲松龄写他的文字不多,但都非常重要,可以说…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华夏文摘】江岩声:文学的一种力量,人生的一个向度
——木心《文学回忆录》的启示 (一) 《文学回忆录》是木心(1927-2011)在纽约应邀给一些年轻中国朋友讲文学史的口述纪录,时间是1989年至1994年。木心去世后,由陈丹青根据他听课的的笔记,于2012年整理出版,分上、下两册,共1102页。 我的木心著《文学回忆录》,…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章凝:终极奏鸣曲(上)
一、 18至19两世纪,西方古典音乐园地硕果累累,空前绝后,但以人类历史宏观的视角看,可以被称为文化巨人的音乐家也还是屈指可数。其中贝多芬作为伟大作曲家的一个异于他人的特色,是他一生永远进取,拒绝原地踏步,奋力挑战自我,不断寻求个体突破与超越的精神及成就。将贝氏作品集稍加分析,… 继续阅读 →
View Article